2020年的春天,新型冠状肺炎突如其来,让大家意识到食用野生动物潜在的危险性,蝙蝠也成了人人喊打的“过街老鼠”。全球近年来发生的多次疫情,原因都指向食用野味。屡禁未绝的滥食野生动物问题,多次威胁了人类生命健康。
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“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”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,包括人工繁育、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。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、交易、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。
我们平时较容易见到的野味主要分为两类
来自野外捕捉的野生动物
其中,常见的兽类有:野猪、野兔、黄麂/麂子、狍子、竹鼠、果子狸、猪獾、狗獾、老鼠、旱獭等。
常见的禽类有:麻雀、斑鸠、野鸡、野鸭、大雁、禾花雀、猛禽、鹭鸟、白胸苦恶鸟、燕雀、白腰朱顶雀、云雀、竹鸡等。
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
一些所谓合法养殖的野生动物,表面上不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,但普遍存在野外获取种源,或证件合法但来源非法的“盗猎洗白”问题。
例如:雁鸭类、鹭鸟、果子狸等等。
野生爬行类动物同样不能食用,例如:蛇类、青蛙、蟾蜍等。
此外,梅花鹿、蓝孔雀、大鲵(娃娃鱼)、鳄鱼(皮革养殖行业废物利用)、狐狸(皮草养殖行业废物利用)等,虽然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,但其进入餐厅,未必符合动物检疫管理办法,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,仍然不建议食用!
吃野味可能会带来的5个严重后果
●野味中有可能存在病毒,有可能会带来传染病。
●野味中有可能存在寄生虫,且普通烹饪方法很难将其完全杀灭。
●野味中有可能含有剧毒,因为捕猎分子在猎杀野生动物(尤其是野生鸟类的过程)中会使用毒药。
●吃野味会吃到有毒的重金属,因为重金属会通过生物链层层富集。
●吃野味是违法的。
历史教训
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,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,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,埃博拉和H7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,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。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,而多年前SARS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....这些事实无一不告诉我们:捕食“野味”是病毒传播关键的一环。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,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“野味”。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,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,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,我行我素,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,拒绝捕食野生动物,不仅关乎生态,更关乎公共安全。